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职业指导
SANQUAN
当前位置: 首页  职业指导
如何防范招聘会陷阱?
发布时间2014-04-03      浏览次数:328

 

如何防范招聘会陷阱?

眼下正是2012年大学生毕业生开始求职的日子,但人才市场上,招牌林立,良莠难分,社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不够正规,甚至还存在一些违法诈骗行为,有些不负责任的招聘单位,利用年轻学子急于求职就业的心态,玩着各种花样,来诱惑一些涉世不深的求职者,带来很多负面的效应。面对招聘陷阱,畏惧退缩不是我们的选择!毕业生该如何发现并“绕过”这些求职陷阱?

不要随意向招聘单位交各种证件和费用:

正规职业介绍机构有招聘场所,审查所有原件随即退还。收费标准不高,而且都是经过物价部门审批的,并张贴在收费处。国家《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用人单位不能直接或委托无证中介在社会上开展各种有偿招聘活动,更不得直接或委托中介收取求职人员各种证件和各项费用。

特别提醒:毕业生求职时不要随意将各种证件交给招聘单位和非法中介,更不要随意交报名费、中介费、服装费、押金、租金、保证金和岗前培训费等。否则,就会上当受骗,证件、费用难以要回。

招聘方只有手机联系方式的要警惕:

求职面试最好要求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经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批准的中介服务机构。如果招聘单位要另选地址,毕业生一定要事先明确具体的面试时间和地点,接到面试通知时,要问清对方的办公地址和固定联系电话。

特别提醒:若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单一联系方式,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千万不要到不是工作场所的偏僻地方、存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去面试。

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

签订《劳动合同》前,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最好要求招聘单位经办工作人员给张名片,或者请对方提供姓名、详细地址、电话和手机号码。不要随意将个人所有的信息提供给招聘单位,确实需要投递个人简历或提供个人信息,一般只要提供姓名、性别、学历、专业、主要经历、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即可。

特别提醒:对于各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一定要慎重核实,不要给不规范、不可信的招聘单位投递个人简历或泄露个人详细信息,否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机。

要与用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为了防止上岗后出现劳动纠纷,求职人员在工作前要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合同期限、工作内容、上班地点、工资标准、奖惩办法、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工作条件等。如出现劳动纠纷,双方可以依照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款协商解决,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可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到人事、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现在有的求职人员,碍于情面,马虎了事,到一个单位上班,不按规定签《劳动合同》,一旦出现劳动纠纷,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提醒:在签订《劳动合同》前,毕业生要到应聘单位看看工作地点、营业执照等,详细了解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社会保险、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吃住安排等,以便判断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招聘的真实性,防止上当受骗。

警惕“高薪”诱饵:

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有些用人单位利用求职学生急于寻找工作这一心理,有时会设置“陷阱”,更有甚者,一些骗子打着招人的幌子骗取大学生的“押金”“培训费”,对此,求职的毕业生要有风险意识,要多看、多问、多想,不能因工作难找,就忘记了维护自己应有的合法权益。

案例一:

华南理工大学某同学收到某公司的一条短信,请其尽快到公司来面试,但该同学都没投过这个公司,就打电话去询问,对方答复在某人才网上看到的。同学按时赴约,但找不到地方就再次联系公司。很快一个骑摩托的人过来接同学。车刚开,骑摩托的人就让同学通知公司说很快就到了,在电话中公司对同学说让骑摩托的人接电话另有事安排。同学刚把电话递给骑摩托的,一份文件就从车上落了下来,出于礼貌同学下车帮忙捡文件,等捡起文件,摩托车已经不见了,手机和包也跟着去了。

案例二:

暨南大学韩同学在一招聘会上投了一家科技公司,经过简单的现场面试,即被通知下午去公司面试。下午,接待的她还是上午的招聘人员。招聘人员把她领进一个办公室,当着她的面给“经理”打电话,然后对她说“经理”要等会才来,让她先等一会。过了约五分钟“经理”还没过来,招聘人员就欲再次打电话给“经理”,不巧他手机没电了,随就借小韩手机一用,小韩也没多想就直接给了他,招聘人员称室内电话听不清楚就出去了,结果一去不复返。

案例三:

小刘很顺利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并参观了公司,觉得很正规。很快公司通知其到参加培训,并要缴纳250元的培训费。小刘觉得机会难得,交了钱并参加了培训。培训后公司又组织进行体检,体检费100元,但却因为视力较低公司拒绝录用。后来小刘发现差不多每次招聘会这个公司都在招人才知道受骗。

常见陷阱:

陷阱一:招聘单位不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招聘

毕业生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个中年男子忽然出现在她面前,说他们单位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小张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一下,还主动索取了小张的简历及联系电话。结果小张被骗了。

省人才交流中心提醒: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单位一般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进行招聘。对于小张遇到的这种情况,毕业生要提高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别人。

陷阱二:说工资很高,但要先向毕业生收取费用

小李在参加某公司面试时,人事主管很快就决定录用他,且承诺给予很高的薪水,但对方要求先交2000元押金,工作满一年后再退还。

省人才交流中心提醒:在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在工作的初期就能够获得很高的收入。他们发现有少数不法人员打着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对于单位提出的收费项目,毕业生要敢于说不,如果已被单位收取了类似的费用,要保留好收条等证据,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寻求帮助。

陷阱三:无端扣押身份证、毕业证等合法证件

小吴毕业后通过应聘进入一家公司上班,签订合同时,公司要求小吴将毕业证交给公司管理,说是内部规定。不了解情况的小吴只好照做。

省人才交流中心提醒:相关劳动法规及条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身份证和其他合法证件。毕业证书是毕业生的合法证件,单位当然无权收取。因此,毕业生在遇到类似的用人单位时,可以拿劳动条例的相关规定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涉,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求助,切不可盲目地将自己的有效证件交给单位。

陷阱四:借故不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

小宋提出要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公司表示目前无法签订书面协议,也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小宋觉得公司给的薪水还不错,就没有追究下去。

省人才交流中心提醒: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手续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

有关人士提醒,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防止被骗。

首先,大学生找工作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求职单位的真实背景和性质。投简历前,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关系核实单位的真实性。

其次,应该进入信誉度高的招聘会和专业人才网站应聘。但对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做必要的保留,尤其是在网络上。现在好多毕业生都通过网络找工作,但有些专业人才网络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容易出现违法招聘。而且学生的个人资料也是公开的,甚至于自己的详细住址和手机号码也是公开的,这为骗子提供有利的条件。

再次,国家明令禁止在招聘过程中以任何的名义收取费用,包括培训费等。但凡要求缴纳费用的都应该警惕。但凡学历要求过低,而薪酬却高的要注意。

一、假招聘真传销

现在的传销“越来越聪明”,已经由原先的人传人低速小规模发展阶段,发展到公开招聘广纳人员快速发展阶段。他传销者或通过人才市场,或通过人才网站,或通过媒体宣传,或通过贴广告,或通过高校招聘,或通过电子邮件,等等现在的一些新的招聘手段来组织传销。只要求职者保持清醒头脑,识别这类以招聘为诱饵的传销者并不很难,这些传销者总是喜欢宣传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一劳永逸、成就一生事业等,他们说不出或说不清产品情况、经营策略、销售网络、产地、生产厂家、电话号码等,因为他们或许根本就没有要销售的产品,当然传销者也没有公开的固定电话和稳定的办公地点等,招聘几乎不分男女老少,他们只关心招聘多少人、被招聘者介绍了多少人,其实好好分析传销者的言行,会识破其煽动性和隐蔽性的,自然就不会上当。还好现在政府、社会都在打击传销,传销者已没有先前的嚣张气焰。不过也得时刻注意,以免掉进传销的陷阱,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和初涉社会者。

二、假招聘真宣传

有一类企业,或为了股票上市,或为了贷款,或为了招商,或为了销售,通过招聘来虚张声势,全面包装企业。这类企业总喜欢把自己吹嘘的神乎其神,宣传企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销售形势、员工素质、新产品新项目、未来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员工待遇、企业荣誉等等,让人感觉有实力、有潜力、有动力,很正规、很有发展前途、盈利状况良好、形式一派大好,以此让股票顺利获准上市且销售良好,以此使银行信任企业轻松获得银行贷款,以此获得经销商的青睐完成产品招商和区域布局,以此使代理商增加信心提高销售。

这类企业对招聘事项总是模棱两可,即使招聘广告写得清清楚楚,他们或以正在招聘中或已完成招聘工作来答复求职者,不过求职者会发现在一段时间里他们一直在做招聘广告,其实对他们来说招聘只不过是演戏,只要达到“婉转”宣传的目的就行了。

三、假招聘真招生

有一些学校、培训单位,总好打着招聘的名义来招生。他们习惯于用包分配的手法来吸引人,先说招聘引起求职者注意,再慢慢往招生、培训的方向来引导求职者。他们总说学过他们专业或经过他们培训的人,现在职位有多高、待遇有多高、条件有多好、有多大上升空间,然后再介绍他们现在开设的专业多有前途、师资力量有多强、收费有多低、食宿条件学习环境有多好,等等仿佛只要通过他们的学习找理想工作简直不在话下。其实则不然,他们管进不管出,用招聘的幌子引诱求职者来学习,但只要求职者真正学习之后,就会明白哪里象他们当初说的那样,工作要么是胡乱给你应付一下,要么你自己再慢慢找吧!这类招聘者很好识别,他们本身就是一些学校或培训单位,只要你不去应聘就一切OK了。

四、假招聘真图利

有一些企业招聘时,对求职者要求很一般,可以说门槛比较低,待遇也不错。面试时先让你先买他们的产品出去推销,限定时间推销完了就回来复试,推销不完就回家吧,当然你在限定时间里完成推销,复试你也不会过关的,因为他们只是利用你帮他们销售。有一些企业跟求职者签合同,因为求职者根本不可能准确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利用这一点跟求职者签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求职者在试用期里完不成合同规定任务,就不发工资或发很低的工资,还有试用不合格就自动解聘,实际上无非是企业利用招聘来获取廉价劳动力。

还有一些企业更甚,与其说企业不如说骗子更恰当,他们总是以莫须有的大招牌企业出现,动辄以外资企业、国际集团、行业巨头、投资集团等名义来招聘,他们以招聘为职业,坑蒙拐骗,招聘时高薪、高职、低要求,具体面试时向求职者收培训费、职能测试费、工装费、合同鉴定费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缴费之后不是求职者不合格,就是让求职者“慢慢”等通知,如果求职者找上门却发现人去楼空,他们善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重新在编造一个新单位继续以招聘骗钱。识别这些企业,只要看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清楚了,是冲着钱、还是冲着人,是先让交钱还是先让干活。正规的招聘总是有严格而规范的程序,绝不会乱收费,也不会通过劳动来测试求职者,更不会刚一面试就和你签严格的劳动合同。

五、假招聘真利用

有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他们没能力、没资金、没智囊来解决,他们于是想出歪招,投机取巧,假借招聘来解决企业难题。

这类企业在做招聘广告时总会许以高薪水、高职位、好前途等,总之求职者关心的问题他们绝对会描绘的天花乱坠,以此引诱求职者上钩,然后在招聘时或具体面试时,让求职者来直接或间接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并声称以此来考核应聘者,比如让求职者写个策划案、做个广告设计、写个市场调查报告、写个市场启动方案、写出求职者手头现有的经销商名录等等,这些企业往往故作高姿态,说这次招聘竞争激烈,企业要慎重选择,于是打发求职者回家等录取通知,结果高手应聘者甚多但无一人录用,因为求职者只是这类企业解决问题的一枚棋子而已。对这类企业,求职者记住一点就可,只要不真正被企业录取,绝不参与招聘企业任何实质性工作。

六、假招聘真管理

无论哪个企业总有一些或业绩差的员工,或不很称职的员工,或很牛气的员工,企业通过招聘来恐吓这些员工,间接告诉这些员工你们工作不努力或不服气,马上会有新员工来代替你,以此虚假竞争的形式来进行员工的激励管理。还有就是人力资源部门“没事找事”,因为平时人力资源部门不象其他部门那样很忙碌,总招些闲话,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招聘来向老板、同事说明工作很忙、很努力。识别这类企业要仔细调查,看看企业是否真需要人,再者这类企业总是打着常年招聘的幌子,再者总说不清招聘开始、结束时间、具体待遇、具体工作等,只要细心就能识破。

七、假招聘真虎皮

有些人力市场或人才网站,为了吸引求职者,故意把一些知名企业登记为招聘企业。

因为是人力市场、人才网站自己“编造”的名企招聘或“过期”招聘,因此咨询时总会得到已招满的答复,再者既然是名企,就容易查出联系办法,直接给跟这些名企联系一下就知道是否真招聘了。

八、假招聘真无奈

有些企业假招聘,是因为交了人力市场、人才网站等全年费用(或某一阶段),对人才市场、人才网站等来说,既能有经济收入又有门面,但对企业来说无奈的,既然交了全年费用(或某一阶段),不做招聘的事还能干什么,反正没什么明显的害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企业,就这样凑合着吧。识别这类企业,一是看看或咨询他人是否该企业长期招聘,二是直接打电话给这些企业,了解一下企业实际情况就明白了。

总之,对求职者来说,只要擦亮眼睛,认真调查,仔细分析,深思熟虑,不急于求成,就不会被虚假招聘所害

九、名曰培训,实为骗钱。

比如一些招聘单位条件诱人,不收任何抵押金、带薪培训等,但一旦上岗后却要求求职者购买本公司产品,提出“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对此,专家提醒大学生,一旦招聘人员数量极大,入职过程也极为简单,就要提高警惕。因为这样的招聘主要目的很可能是骗取学生的钱财。

十、先洗脑,再骗钱。

某保险公司招聘,考试后一名男子站在十几名求职者面前开始演讲。一番煽动性的演讲加培训后,各位求职者基本已被洗脑,心甘情愿地交出集资款。

专家提醒大学生,如果你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跟从业技巧毫不相干,全都是企业的大好形势,那么你就该想想退出了。

十一、跨省招工行骗,再行“打劫”。

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在外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对方联络后,前往企业所在地面试。结果前来接站的人常常会以借用电话或其他事由骗取求职者财物,更有甚者将求职者带到偏僻的地方直接行抢。

专家提醒大学生,按照劳动法规,跨省招生必须出具本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的证明。异地求职时,求职者首先应该确认用人单位的真实性,并尽量避免一个人前往。

十二、先交押金,后被开除。

在第一个月工作结束后,企业只付给求职者工资的一半,并称另一半为抵押金,说离职的时候退还。此后就以没完成工作量或其他借口将求职者开除,并扣下抵押金。

专家提醒,求职者在正式上岗前就应该和用人单位谈好条件,拒绝押工资作为抵押金的非法行为。

十三、给一份钱,干多份活。

一些私人企业在招聘时打出一份职务,上岗工作时一个人要干几份活,而工资只开一份。比如某杂志社在招聘时写着文字总监,用人时文字总监既要采访写稿,又要编辑版面,既要拉广告业务,又要送杂志搞发行,却只有一份工资。

专家提醒,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是平等的,在面试时应与用人单位谈好自己的工作范围。对于工作范围外的内容,应坚决予以拒绝。

十四、签合同,捆住腿。

用人单位在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了不少日后可能发生争议情况的处理办法,这些处理办法对于求职者的权利没有保护,却在惩罚员工方面规定严格。

专家提醒大学生,签订合同时,千万不要抱着大事已成的迫切心理,应注意看合同里的条款是否公正客观。一旦发现不合理的约定一定要在签字以前提出。

十五、名为招聘,实则诱人犯罪。

如果招聘者夸夸其谈,反复强调招聘职位轻松、能拿高薪,很有可能是在引诱你加入传销、色情及其他非法机构。

专家提醒大学生,对这种骗术,只要动脑稍加思考,尤其是与我国现行法律和社会道德体系相违背的“高薪职位”,就应有所怀疑。大学生应聘时,如果被骗子威胁恐吓,要想办法脱身,然后拨打110报警。

十六、“境外就业”,实则被奴役。

部分人力资源公司、商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发布“境外”招聘信息,求职者应向劳动保障部门求证这些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专家提醒,要小心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双眼,应聘时应格外留心,要确定信息发布机构是否具有“境外就业中介经营”的相关资质,签订劳务合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十七、招聘劳务工,“合同制”作门面。

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注明工作性质为合同制,不少求职者由此感到合同制较为正规,单位能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欣然前往应聘。但在面试时却被单位告知该岗位只招劳务工(即协保人员等不需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人员)。由此造成了求职者徒劳往返应聘。

专家提醒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要和单位就某些关键事宜(诸如工作性质、薪资、相关福利待遇等)一一核实,并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单位一一列明。对于单位在招聘信息中出现不诚信行为的,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12333进行举报。

十八、借招聘之名储备人才。

目前有不少企业单位或人才信息公司,短时间内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近千条,均为中介信息,并在每条信息的岗位描述中留下邮箱和公司的网址,要求求职者将个人简历直接发送公司邮箱或登录公司网站应聘。

专家提醒,这些有问题的招聘信息往往学历要求低,但报酬高,与市场规律不符,但很具有诱惑力。大学生可权当一次锻炼和竞争,切不可对结果抱太大希望。

 

无论在哪看到招聘信息,请务必做以下事项:

第一,查用人单位是否合法,通过当地工商部门或者红盾网查注册信息。如果查不到信息,查到对不上,查到有违规受罚记录,那你可以知道对方是否靠谱了;

第二,查招聘信息是否真实,通过查号找联系方式,自己去问。如果留手机而不是固定电话,留小灵通冒充固定电话,查不到号码,查到和正主儿对不上,打给查号的号码没那回事,用脚趾头想一下,自己看多少人遇到过自称招聘-外地面试-陷身传()销的陷阱;

第三,招聘单位名字/地点/电话挨个找,查公司在网上的其他相关信息。如果你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招聘信息,没有实体信息,那应该就是皮包公司。如果你看到的是肉麻的鼓吹,满足所有的想象的赞美之词,现身说法或者道听途说自称自己/自己的朋友/亲戚对这个地方多么感激涕零五体投地,那就是托。如果你看到大量网友被爆被骗的相关信息,还非要以为不是骗人;

第四,问清楚招聘单位的名称、办公地址、固定联系电话,到百度或Google搜索该单位的资料,了解情况;若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小灵通这种移动联系方式,最好采取谨慎做法,哪怕不参加面试;

第五,不要搭乘招聘单位所说的“单位接应求职者的车辆”、“单位正好路过的车辆”等,不可让手机等财物离身;

第六,如果招聘单位临时改变面试地址,最好不要去面试;

第七,正规的单位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招聘单位面试地点选择宾馆、公园等公共场所或临时租借来的地方,则不要参加面试;

第八,晚上千万不能去面试,特别是女孩子。若用人单位招聘面试在很偏远的地方,即使在白天,也要提高警惕,确定好招聘单位的具体位置、乘车路线,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打探;不要跟随所谓的“工作人员”到人少的角落,以防被抢;

第九,若需到外地面试、工作,要特别小心谨慎,出行前需严格确认招聘单位的真实性、具体位置、电话查询确认,不可冒然行动,谨防上当受骗。在出门面试前,一定要给家人或亲朋好友留下招聘单位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包括固定电话),以防万一。一旦受骗,求职者应立即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公安部门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前一段的招聘高潮中,有不少人找到了工作,也有不少同学受过骗。骗子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下面是几位受骗毕业生的经历,希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借前车之鉴,谨防受骗。

最后,需要擦亮眼睛,类似的事情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不断的发生,相关的文章也多,归纳成两句话:遇到好事前先想清楚一、世上有没有免费午餐;二、就是有免费午餐会不会轮到我?